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北上广的年轻人,正在流行“压马路”-天天观点

2023-06-13 21:54:44来源:凤凰网

继身穿始祖鸟、头顶拉夫劳伦棒球帽、脚踩萨罗蒙之后,当代都市潮人的标

继身穿始祖鸟、头顶拉夫劳伦棒球帽、脚踩萨罗蒙之后,当代都市潮人的标志又多了一项,周末来一场Citywalk。


(资料图)

Citywalk,又叫城市漫游,是今年社交网络上最流行的城市运动。

有多火呢?“每个city都在被walk”上了小红书热搜第一。截至发稿,小红书Citywalk相关笔记有31万篇,笔记数是去年爆火的桨板运动的3倍,并且每周以10%的速度增长。

图源:小红书截图

携程数据显示,最近一周, Citywalk产品订单环比前一周增长近40%,热门目的地有上海、重庆、贵阳、杭州、成都、乌鲁木齐等。

之所以大家对Citywalk热情高涨,或许是认为这项户外运动门槛并不高。有网友调侃,Citywalk不就是俗话说的“逛大街” “压马路”嘛。

但事实上,Citywalk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Citywalk该怎么玩?它会不会像陆冲、飞盘一样昙花一现?

Citywalk,优雅省钱版“压马路”?

要想看一项新兴运动怎么玩,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社交网络。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目前流行的Citywalk 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漫无目的、开盲盒式瞎溜达。跟目的性极强的特种兵式旅游不同,Citywalk主打一个沉浸式、慢节奏。

相对于天南海北的旅游,Citywalk多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时间多在周末,不设目的地,不打卡网红地标,不用考虑“出片”,在路边随机发现的一家超好吃的面包店都可以成为一种“小确幸”。

然而,这种开盲盒式的Citywalk因为随机性太强也最容易“翻车”。在小红书,Citywalk热门笔记留言区点赞最多的是“容易/怕迷路”。

图源:小红书@是剧剧呀 笔记评论区截图

能在迷路或走不动时随机坐公交或能打车是Citywalk的底线。

除了公共交通,城市街道景观是Citywalk的质量保障。毕竟,相较于传统自然风景区,Citywalk的可玩性在于“人文”。

在知乎,有业内人士总结,目前世界上最适合Citywalk的城市是东京,国内是上海。“上海是中国城镇化最早的城市,有大量老式街道,非常适合步行,个体商业也发达,街景也相对丰富。”

“在北京,除了二环里的胡同,其他地方对Citywalk挺不友好的。”在北京生活了十年的媒体人徐璐感叹。

“北京的路很宽,双向八车道,还很多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一条大路上有时连个便利店都没有,walk个啥,开车都乏味。”

此外,城市布局也对Citywalk有影响。“北京西边有很多单位大院,容易出现断头路,这是Citywalk最糟心的事。而北京东边的CBD商圈楼间距宽,道路也宽,很多办公楼都不能随便进,避暑、避雨甚至厕所都没有,去那walk就是灾难。”

除了交通和城市布局,决定Citywalk质量的第三个要素是气候。

“六月的广州,在路上走5分钟都算酷刑。”

“在锦州,一年刮半年四五级的风,能把你头吹掉。”

Citywalk是合适的季节去合适的地方。

因为Citywalk“有门槛”,所以在社交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有规划的Citywalk攻略。Citywalk也开始跟更多的消费场景产生联结。

同程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联合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数据显示,今年旅行消费的四大新趋势是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同时,距离近、花销少、不拥挤、美食多也是年轻人选择旅行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

需求映射到产品,Citywalk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主题。在社交平台,Citywalk的胡同路线、赏花路线、文艺路线,一应俱全。与此同时,逛吃、夜游、扫街也成为打开Citywalk的新方式。

上海的武康路、安福路,北京的鼓楼、雍和宫,天津的五大道、意式风情区、西开教堂、瓷房子等都凭借独特的城市人文气息成为热门的Citywalk路线。

近年来,随着Citywalk变得越来越火,在内容和组织上也越来越专业规范,于是产生了Citywalk的第三种方式——付费Citywalk,也就是花钱雇人陪你溜达。这也更接近Citywalk诞生之初的理念。

Citywalk最早来自伦敦,几个人在专业讲述员的带领下,有计划地行走在城市的某条路线上,从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

85后媒体人田小曦从上学到买房安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十余年。王府井、前门、后海这些著名景点在她看来已经是“游客专属”,毫无吸引力。但去年,田小曦参加了一次有组织的“什刹海Citywalk”,半天时间,几十块钱,她认为很值。

“如果不是有专人讲解,我还不知道什刹海除了酒吧,还有十座名寺古刹,在那附近的西海是北京城里的湿地公园,住在旁边胡同里的居民有一套独特的方式与湿地和谐共处……最有意思的是,讲解员说什刹海的火神庙是全国求姻缘最灵的地方。”

目前,像田小曦一样付费Citywalk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沈阳等多个城市也出现了本地的Citywalk组织。作为旅游产品,在携程,Citywalk的形式以半日游和一日游为主,价格多在百元上下。

对于“在城市里走一走要花钱”这件事,目前的观点是两极分化。

在从事上海城市研究工作的陈宁看来,付费Citywalk更适合在大城市工作的朋友圈有限的外来人口,更多是一种社交行为。“百来块低成本打发一天时间,运动的同时又能涨知识,还能认识一群新朋友,发个fancy的朋友圈。”

同时,陈宁认为,付费Citywalk的形式跟研学有点像,这种高文化浓度的活动对于普通人有一定门槛,更适合文史爱好者。

“对于外来人口少的小城市,让本地市民花钱跟团"散步",参与热情不会太高。”

Citywalk,能火到明年吗?

早在十多年前还在武汉上大学的时候,旅游博主@申请的申同学 就已经在文学院学长的带领下,成了一个 City walker。

那时候他最爱汉口的租界区,游走在罗马式、哥特式、俄式或日式老建筑间,不时穿过红墙绿瓦下的咖啡店、餐厅、商铺。旧时的“东方芝加哥”,今日的新汉口,在他眼里全是这座城市留给他的故事。

“当时完全不了解‘Citywalk’这个洋气的概念,我们有的只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好奇心。”申同学笑言。直到慢慢从垂类旅游平台上补完课他才发现,这项活动原来早就悄悄在城市里蔓延开了。

最早是主打年轻、小众旅行线路的稻草人旅行社发掘了这一商机,2008年就推出了结合城市文化的城市行走旅游产品。之后的十余年,城市漫游的商业化一直都在小步向前,与风风火火的大旅游市场相比,显得格外安静。

但直到2020年以来,面对很多时候的非必要不远行,更多人开始把视线对准“附近”——居住的城市和社区,Citywalk才真正有了一丝走红的味道。

已经做了五六年相关活动的“艺旅文化”联合创始人刘锐告诉有意思报告,由于有“行家”陪同,讲究更具文化属性的交流,所以艺旅的“重读城市”系列活动一般以20人/次为上限。2020年以来,过往可能一个月走一两次的活动频率直接升级成了每周多达三四次。

最早将Jane"s Walk带入国内的璎珞对此也深有同感。

Jane"s Walk发源于加拿大多伦多市,是为了纪念作家、城市活动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而举办的一系列城市漫游行动,不同于城市考古,Jane"s Walk更加侧重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的观察和思考。

从事城市规划行业的璎珞与国内关注城市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览众山小”志愿者团队一起,从2019年开始在上海等多个城市陆续发起多场免费的Jane"s Walk,他们关心城市的发展与更新,也愿意把Jane"s Walk变成一个市民与城市发展专业人士交流互动的平台。

而在2020年之后,她明显感觉到,不论是Jane"s Walk这样的公益性活动,还是收费的商业项目,更多的市民、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参与到这项原本略显“曲高和寡”的活动中来。

“就像学者项飚谈到的‘附近的消失’,很多人意识到了自己与附近应该有更深的连接,也愿意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与社区中来,与这些街道、店铺、建筑和人建立起联系。”璎珞表示。

当出行逐渐松动,除了本地人,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也开始将Citywalk列入旅行计划,更具大众影响力的OTC旅游平台也加入到了城市漫游大军中来。

携程相关负责人表示,Citywalk的走红与大家精神需求的持续增加密切相关,相比过去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更多人开始追求旅途中的互动感和体验感;疫情期间长途旅游活动的受限,也让短距离、小规模的本地游成为主流,Citywalk这种体验感极强的休闲旅游方式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由于Citywalk天然具有在城市中游走的性质,就连运动健身平台也注意到了这项与众不同的活动。

Keep在去年8月上线了《剧情跑·城市漫游系列》课程,围绕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大城市,讲故事、说文化,带着大家用跑步的方式来漫游和探索城市,上线首日就有超过20万次打卡跟跑该课程。

截至2023年6月,“剧情跑·城市漫游”8节课程共有346万人次参与,每个月差不多都还有近万次打卡。

不过,如果说Citywalk曾经的问题是,小圈子里热热闹闹,大部分人尚不知情。那么如今,这项时髦城市运动的问题或许变成了,不仅很难做,而且不赚钱。

最难的就是路线规划。首先需要有一条完整的步行路线,沿途有足够的可看性和人文深度,还要结合季节、时令等自然条件,里面存在着许多细枝末节的考量。再加上对专业度有要求,所以邀请的“导游”通常都是在某一领域极有积累的专家。

如艺旅最近推出的“营造岭南”系列行程,邀请了建筑学教授、考古研究员等,人力成本颇高。这样的半日游行程单人收费198元,乍听起来相当贵,主要的客群仍是有一定消费实力、对本地文化有兴趣的少部分成年人。

刘锐表示,团队一直希望能将这项活动带给更多人,这些年来他们是将“重读城市”系列作为品牌活动来做的,不仅没有赚钱的意愿,也确实不赚钱。

而像Jane"s Walk这类用爱发电的活动,每组织一次,从前期规划到后期执行志愿者们更是要在本职工作之外,投入极大的时间和心力。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同,尽管Citywalk越来越火,也具备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当下依然处在发展期。

特别是想靠Citywalk赚钱,几乎还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艺旅文化为例,过去其较多地以小圈子口碑传播为主,但现在已经收到不止一家旅游平台的邀约,希望把城市漫游产品带入平台。但刘锐表示,现在还没有到那个合适的时机。

而她所谓的“不合适”,也正指向限制Citywalk走向大众化与商业化的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就是交付能力不足。目前的专业组织少,线路也少,专家资源更是有限,就算平台需求大,他们也很难满足;其次是旅游者的付费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大家喜欢和认同Citywalk的价值,但仍然会觉得太贵。

不过刘锐依然乐观,“能坚持做下来的,要么是专业度能打,要么就是能把社交和互动做好,对年轻人有足够的吸引力。未来如果能有更多元的组织方,逐步提高交付能力,提高大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共同建设起健康的发展生态,那时Citywalk的商业化或许才是更好的时机。”

璎珞则从本地社区建设的角度补充道,相比长途旅行,现在很多人还不愿意在“家门口”花钱,但如果能够和社区商业、教育做好联动,比如和沿途小店合作、和周边学校做课程互动等,提高大家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漫游可以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说到底,Citywalk大概率也不会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至少在小众市场会一直存在下去。因为城市快速变化,永远有人对城市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好奇,想要了解它的另一面。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