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资讯 > 正文

生态科技新:三问破题让生态与科创比“林”而居

2023-06-08 15:02:20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俯瞰生态科技新城扬州软件园。受访者供图记者露莎日前,一场吸引300多

俯瞰生态科技新城扬州软件园。受访者供图


(相关资料图)

记者 露莎

日前,一场吸引3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报名参赛的“科创启航·筑梦新城”创新创业大赛在沈阳举行,两个获奖项目签订意向合约落地生态科技新城。

以赛为媒招引科创项目落地,是新城今年抢抓科技项目招商的实质举措,背后更是新城近年来始终坚持“科创立区”的绿色发展理念。

“新城是现代都市不可多得的城市绿肺,如何在保护好环境与发展好经济中找到平衡,是我们发展中的必答题。”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科创是新城之名、立身之本,是验证区域高速发展的关键,更是回答这道题目的关键。

在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路径下,曾以“生态林”给人第一印象的生态科技新城,如今已用一片“产业林”打下新的烙印。传统日化产业起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航空系、国网系、数字经济系三大创新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

选择之问 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答 在新城市中心种下新兴“产业林”

2013年,生态科技新城正式成立,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生态中心、交通中心、科创中心、新城市中心。

“‘四个中心’四位一体,要打造新城市中心,就不能丢掉‘生态中心’。”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的自然环境是新城最重要的底色,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二选一”,而是“多选题”。

“有烟囱的不要,有噪音的不要,特耗电的不要,拼劳力的不要。”生态科技新城招商局相关负责人用一连串形象说法,阐释了新城人对产业项目落户设置的“门槛”。

来到位于扬州软件园一期的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这个刚过两岁“生日”的智慧能源科创载体已崭露头角。

“目前已有34家成长型、高科技公司落户园区,而坐落于杭集高新区的国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也进入冲刺阶段,预计今年交付投用。”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还没投用,但目前产业示范基地已完成50%面积的招商,吸引了中宸微电子、润川电气等多家企业入驻。

北京中宸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李华是签约落户基地的首批客商,他将整个生产基地落在这里,致力于微电子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及物联网应用终端的研发和生产,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超5亿元。“选择这里除了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外,我们还看中了国网双创科技园的产业集聚效益,符合我们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谢李华说。

从两年前的科技园到如今的产业基地,国网系在新城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片树林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个案。

近年来,新城先后引进航空工业沈阳所扬州院、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新华日报新媒体创新中心等一批龙头项目,中航系、国网系、数字系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接下去,我们将推动航空系、国网系、数字系三大产业创新集群成规模、提质效,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建设高质量的科创新城。”新城经发局相关负责人说。

奋进之问 如何破题发展空间“瓶颈”?

答 工业上楼,让传统产业向上成“林”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328国道旁的三笑集团绿色智能工厂建设现场,已拔地而起的建筑体让人不敢想象该项目今年4月12日才刚刚开工。

“抢时间就是抢发展!”三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绿色智能工厂项目总投资10亿元,新建12万平方米地标性智能厂房,计划投产后通过两到三年左右努力,形成以高端牙刷制造为主、个人卫生护理用品生产为辅的具备工业4.0时代标准的智能化生产基地。

企业抢时间,而对杭集高新区来说,这个项目更大的意义在于“抢空间”。作为扬州发展较早、行业龙头企业聚集的杭集高新区,高速发展也带来“成长的烦恼”——土地空间受限,空间“瓶颈”制约了产业发展。

“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利用企业现有土地进行更新改造,变单层厂房为多层高标准厂房,可节约土地165亩。”杭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为园区“老”企业寻找“新”空间提供了新思路。

挖掘用地潜力、实现“腾笼换鸟”,一家企业“上楼”远远不够。“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50万平方米的高质量产业社区,服务更多企业,推动‘工业上楼’。”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说。

来到杭盛科技园一期,扬州朵爱酒店用品有限公司今年前5个月已完成了去年全年的销售额,2023全年预签销售订单已达1.7亿元,订单已排到2024年。这家高速发展的企业,其科研、办公、生产等环节全在一栋楼里。“之前想扩大生产规模,但没有空间,杭盛科技园投用后,我们立即搬进‘楼里’,空间变大了、发展也更好了。”该公司总经理任善说。

从“工厂上楼”到“工业上楼”,如今,俯瞰杭集高新区,已建成的杭盛科技园一期里,50余家企业忙碌地生产,进出不断的货车驶向全国各地;刚投用的杭盛科技园二期,前来预定、签约厂房的企业家们络绎不绝;在建的中国美业港科创中心、中杭日化产业园等项目施工现场,大型机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目前建成、在建的产业园区可售面积约9.7万平方米,其中杭盛科技园二期约3.2万平方米、中国美业港科创中心约3万平方米、中杭日化产业园约3.5万平方米。”新城杭集高新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一批“竖”起来的园区为产业发展争取了新空间。

初心之问 如何涵养科创生态?

答 汇集全区要素为科创产业发展培沃土

“要涵养出一片优质的‘科创生态’,就要回归初心、做好服务。”新城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城将拿出最高效率、最好政策、最实举措,倾力打造最优环境,让新城成为天下英才的创业之城、圆梦之城。

近年来,生态科技新城围绕服务科创产业投入超100亿元,高标准实施高铁枢纽、路网体系、地下管网、信息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新增300万平方米绿色公共空间,建成运营国际人才社区及1000套人才公寓,启动实施30万平方米高铁商务区开发,加快引进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完善高品质酒店、住宅等配套,打造“科技综合体+人才公寓+公共配套+城市公园”的“科创沃土”。

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周期更长的科创生态服务链条,出现在新城今年3月发布的“关于推动科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

方案中,“实施创新生态强基固本”被单独列出,里面包含加强财政金融支持,新设立3000万元科创专项资金;整合做大政府基金和市场化基金,筹建4支总规模60亿元的产业基金;用好“新城人才优享新十条”,建立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团队和就业创业大学生等梯次人才队伍……

“在这里,我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科创氛围,更能感受到各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实验教学部教授王化明是新城“科技镇长团”成员,他目前正在为新城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在政府保障、院校协同、企业参与、载体全生命周期协作滋养的“科创生态”中,像王化明这样的“创新标兵”正活跃在各行各业,为新城创新能级重塑贡献力量。

如今,纵观整个生态科技新城的科创产业,一环扣一环的科创生态链已初步形成。“我们将坚持科创产业与产业科创双向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双轮驱动,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城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不断优化科创生态,着力培育集聚科创产业、全面建设区域科创中心,打好科创立区“主动战”,加速构建展现产业体系现代化的“最美窗口”,为建设江广融合中央创新区贡献新城力量。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

最新资讯